林木种苗花卉网
综合信息
作者:黎梦竹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6日
浏览量:781次
老中青三代建设者讲述塞罕坝精神:林海赤心开启“二次创业”

8月,驱车进入塞罕坝,天蓝云阔,百万亩林海苍郁,松涛阵阵。塞罕坝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自1962年2月建场以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塞罕坝林场夏景  塞罕坝林场供图

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三周年之际,塞罕坝三代建设者代表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展馆等形式,忆往昔峥嵘岁月,弘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58年前的那个秋天,来自全国369名创业者满怀激情,在塞罕坝吹响了“向荒山要树”的战斗号角。从此,一代代务林人以顽强毅力和坚韧勇气战胜了重重困难挫折,在茫茫荒原上营造起了112万亩森林,如今覆盖率达到了80%,林木总蓄积达到了1012万立方米。

在当天举办的塞罕坝精神报告宣讲会上,老中青三代建设者深情讲述了塞罕坝的创业史、奋斗史、奉献史。“选择塞罕坝,我无怨无悔。”第一代林场人代表、75岁的陈彦娴老人生动讲述了“六女上坝”的动人故事;第三代务林人于士涛则回顾了由充满激情到动摇彷徨,再到下定决心选择坚守的心路历程……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全场干部职工重温了三代建设者接续奋斗、植绿不息,凝结而成的塞罕坝精神。

宣讲会上第一代林场人代表陈彦娴讲述了“六女上坝”故事  黎梦竹摄

宣讲会后,干部职工们再次走进塞罕坝展览馆,借助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穿越林场艰苦创业的历程,见证一棵树如何变成一片海的“绿色奇迹”。弧幕影院、巨型屏幕、逼真的地窨子模型……历史和现实在这里交汇。近三年来,三十余万人走进塞罕坝展览馆,感受林场建设者们那段峥嵘岁月。参观现场讲解的工作人员程李美是塞北大地上的第三代务林人,也是当天宣讲团成员之一,她饱含深情的讲解打动了现场所有人。如今,程李美怀揣着更大的梦想,为塞北广袤的原野再添新绿。

人们在塞罕坝展览馆内参观 黎梦竹摄

“渴引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作业忙,夜宿草窝旁。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随后举办的座谈会上,第一批上坝的李秀珠老人,用一首诗表达着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誓将荒漠变绿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们都是普通人,做的是普通的事,但是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我这一生没有白干。”同为第一代建设者的任仲元老人这样说。老人们回忆当年,几度哽咽,满含深情的朴实话语中透着无比的刚强、坚韧、骄傲与自豪。

“全国都在学习塞罕坝精神,作为塞罕坝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座谈中,作为林二代,李永东提出来大家一直在热议的话题——塞罕坝第二代、第三代护林人如何传承这片“绿色奇迹”?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塞罕坝精神为指引,以老一辈建设者为榜样,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将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林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

当天举办的发扬塞罕坝精神座谈会 黎梦竹摄

一组组数据可以印证:三年来,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塞罕坝林场良种培育和使用率达100%;针对石质荒山,采取了人抬马驮、取石客土、盖膜保墒等超常规措施,开展了攻坚造林;累计完成各项造林任务5.06万亩,其中,攻坚造林2.82万亩,林场内石质荒山全部实现了造林绿化;近三年,累计完成各项营林生产任务30.23万亩。

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公园,水草丰美、湖水清透、游客如织 黎梦竹摄

此外,塞罕坝林场组建了总人数100余人的7支专业化扑火队伍,10支半专业化扑火队,建成了雷击火监测系统、无人机监测、红外探火雷达、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防火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北斗护林员巡护管理系统等防火体系,并全部投入使用;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造林和营林碳汇已获国家发改委备案,实现造林碳汇交易收入308万元。

“绿色发展永无止境”,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表示,为更好地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范例的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今年林场编制完成《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方案》,开启了“二次创业”新征程,力争经过10年的建设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目标,把塞罕坝机械林场打造成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国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标兵,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