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花卉网
综合信息
作者:张富荣 文/摄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27日
浏览量:735次
梁文峰:引导退耕户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梁文峰曾先后做过林场护林员、林业行政执法者、森林资源管理者,2012年任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林业局退耕办任负责人至今。多年来,由于工作业绩突出,梁文峰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工作者。

朝乾夕惕不断前行

2014年,镇巴县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面对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的状况,梁文峰迎难而上。经过调查研究,工程建设思路逐渐清晰。随后,他向局领导汇报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可实施方案,得到领导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工程领导小组会议,明确落实各部门职责,制定并下发了《镇巴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指导全县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坚持“三个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全面实行“双倾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确保退耕后“能增收”;与工程化实施相结合,务求造林成效“高标准”。

思路和发展方向确定后,梁文峰又结合县情实际,以发展特色林业产业为突破口,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退”出产业,“退”出农民致富的希望,实现生态脱贫的预期目标;坚持“四个结合”和“八条措施”,扎实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的实施,全面提升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目前,工程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6.7万亩,项目涉及全县20个镇(街道办)161家造林主体,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060万元,工程惠及农户17395户51935人,其中惠及贫困户3647户10858人。覆盖97个贫困村,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75.2%。

微信图片_20200827083605.jpg

梁文峰(中)在镇巴县明全青花椒专业合作社指导青花椒修枝

一线作战苦中作乐

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梁文峰结合县情,积极引导涉林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退耕还林。

9年来,他走遍了全县20个镇(街道办),深入每一个小班地块,每一家退耕农户和造林主体,掌握各地退耕还林的真实情况。为保证检查验收不走过场,他每年都要和参加县级验收的技术人员签订责任书,成立督察组,对验收工作进行抽查和督查。

2016年12月,梁文峰深入镇巴最偏远的永乐镇了解退耕还林情况。当时天气不好,下着雨夹雪,路很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大家都劝他不用到造林地块了,可他不但要去,还非把每一个造林小班走完才罢休,就这样整整走了5个多小时,对苗木的规格、整地规格都一一询问后才放心……

梁文峰深知自己肩负的担子和责任重大,因为国家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就是为了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因而只有深入一线,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是否落实到位,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政策。

梁文峰坦率地说:“我是林业人,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从事自己所钟爱的绿色事业,今后,我还将继续在这条路上踏实地走下去!未来,我们要留给子孙后代的应该是山清水秀、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地球。”

复合经营助农增收

镇巴县退耕还林大部分为移民搬迁后撂荒闲置坡耕地,退耕还林前耕地基本没有收益,退耕后实行的林药间作、低秆农作物套种、林下养殖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使工程区的退耕还林成果得到了巩固,增加了退耕农户的经营性收入。

目前,全县桑、茶、花椒、李子、核桃部分经济林已投产,工程成效初显,有60%的退耕农户从中获益,多数农户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中年收入达万元。退耕还林发展的特色经济林已成为全县助农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

镇巴县青花椒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入选陕西省新一轮退耕还林十大推广模式。4年来完成种植面积4100亩,同时辐射周边适生区乡镇扩大至万亩规模,成为陕南最大的青花椒种植基地,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兴隆镇健全村在国有星子山林场的帮扶下成立了民裕生态农牧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260户,其中贫困户97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实施了201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2200亩。他们因地制宜,高山种植厚朴,矮山种植良种核桃。累计兑付退耕还林补助资金264万元,户均直接获取补助资金1万余元,极大地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

长岭镇君豪核桃专业合作社依托退耕还林工程,探索出“退耕-核桃-中药材-养畜-森林旅游”的生态农业循环发展模式,走出了“村上有产业-农户有收入-政府有生态-合作社有收益-社会有口碑”的生态产业发展路子,并逐步向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小康目标迈进。

广大退耕还林实施主体带领农民群众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不断转变观念,自觉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逐步走出了一条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的镇巴特色的林业经济新模式,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有人说退耕还林工作枯燥无味,平淡无奇,但梁文峰却始终如一,脚踏实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忠于职守的初心。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