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种苗花卉网
政策法规
作者:西安林木种苗网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
浏览量:1374次
《陕西省林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2年6月30日,陕西省林业局发布《陕西省林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全文如下:



《陕西省林草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林草产业是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大地景观等生态空间五大阵地开展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循环性、碳汇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等多重功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是推动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是巩固和拓宽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满足社会对优质林草产品需求的重要举措。

“十三五”期间,我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林草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477 亿元,从业人数达 300 多万人。依托森林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以绿色产业促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带动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旅游、森林体验、森林康养成为新时尚。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资产,林地资源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核桃、花椒、枣、麝香规模实现快速增长。全省生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通过精准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大力发展林草产业等生态脱贫“八项措施”,惠及贫困人口 73.11 万户238.61 万人。

“十四五”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动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战略,依据《陕西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林草产业发展实际,组织编制了本规划,旨在引领指导全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时期,我省林业系统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落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作要求,在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陕西林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陕西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全省以核桃、大枣、花椒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已成为生态脱贫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截止 2020年,全省经济林总面积达到 2231.43 万亩,总产量 154.97 万吨,总产值 227.88 亿元。其中:核桃 1162.01 万亩,产量 59.31 万吨,产值达 75.45 亿元;红枣 255.85 万亩,产量 56.78 万吨,产值 51.58 亿元;花椒 259.33 万亩,产量 11.45 万吨,产值 72.11亿元;板栗 487.09 万亩,产量 10.81 万吨,产值 10.13 亿元;柿子 67.15 万亩,产量 16.62 万吨,产值 18.61 亿元。花卉现有种植面积 56.88 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 403.95 万亩,产量 23.57万吨;木本油料(除核桃)种植面积 121 万亩,产量 3 万吨;全省已形成特色经济林、林木种苗花卉、中草药、木本油料等产业规模集群,商洛核桃、大荔冬枣、韩城花椒、佳县油枣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九部委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主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提升,较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

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陕西核桃、花椒、枣、林麝等“林产四宝”扩量提质增效显著,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二,花椒产量全国第一,冬枣面积产量全国第一,麝香产量占全国 70%以上,全国核桃、冬枣定价交易中心落户陕西。全省生态旅游、森林体验、森林康养等产业迅速壮大,年均接待人数逐年上升。“十三五”期间,陕西林草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一产、二产加快转型升级,三产贡献率明显提高,林草资源基础日益稳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持续扩大,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加快延伸融合,产品系列化、品牌化发展提速,林草产业集中度持续提高,产业区域化专业化特征日趋突出,形成若干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资源优化整合和集聚辐射效果明显。

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十三五”期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到1477 亿元,产值不断攀升,各类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山入林步伐不断加快,林草市场主体化、多元化、规模化、聚集化效应初步显现。截止 2020 年,全省认定省级以上林业产业龙头企业181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2家),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 1 个,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25 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103 个,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4 个,全省各类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达到 123 家,主营核桃、花椒、油茶、花卉、中药材等林草产品,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全省林业企业自有品牌 30 余个,20 多个省级知名品牌的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香港等全国 20 多个省(区、市)。

生态脱贫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中央和省级财政倾斜下达贫困地区林业投资 150 亿元,通过精准实施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大力发展林草产业等生态脱贫“八项措施”,脱贫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贫困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收,全省生态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惠及贫困人口 73.11 万户、238.61 万人。目前,全省林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 300 万人/年,一些脱贫地区群众的主要收入来自林特产品,林草产业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是我省巩固脱贫成果、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支撑体系日趋完善。“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任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持续增加,金融创新取得积极进展,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全面启动,累计利用外资 14 亿元。创新科技体制机制,组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创建生态卫士学院,建设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林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从 50%提高到 60%,科技贡献率从 33.8%提高到 43%,体制机制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二节 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为林草产业发展指明新方向。2015 年、2020 年和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来陕视察考察,作出了一系列指示批示。“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格局”。“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这些为我省林草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

──国家重大战略为林草产业带来新机遇。陕西是“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区域,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叠加,涵盖生态文明、生态富民、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对陕西林草产业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绿色消费为林草产业增加新动能。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社会基本理念,新趋向为拉动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人们追求亲近自然、健康食品等,为推动生态旅游,推进林草产业供给侧改革,丰富林草产品供给,带动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果、森林康养等绿色产业快速发展增加了驱动力。

──乡村振兴为林草产业拓宽新使命。巩固和拓展生态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加快推进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食品、森林康养、苗木花卉、野生动植物繁育与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优势产业,为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草产业注入新活力。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放活集体林经营权的意见》(林改发〔2018〕47 号),指出要放活集体林经营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非木质产业。《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厅字〔2020〕34 号)指出,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各地在“三权分置”和完善产权权能方面积极探索,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林地生产力被进一步释放,林业多种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为林草产业规模化生产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发展质量总体偏低。林草资源利用效率总体不高,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资源利用率低,一产经营粗放,产品多而不精,产销衔接不紧密,亟待精品化精准化转型;二产大而不强,加工企业分散、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亟待生态化集群化改造;三产占比偏小,服务模式单一,亟待规模化多样化发展。一二三产融合不够紧密,产业链尚未完全贯通,企业单体规模偏小,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差。

──产品有效供给不足。林草产品有效供给与日益升级的多元化需求不匹配,低端供给过剩和高品质供给不足,部分产品同质化问题较严重,落后产能仍占较大比重,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缺口较大。经济林效益较低,部分林产品产能过剩,木本油料产能不足。生态体验策划、设施滞后,生态服务供给不充足、城乡不均衡、区域不协调。

──科技支撑亟待提高。林草业产、学、研缺乏良性互动,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利用程度差,新兴产品和高新技术研发能力与其他省份和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林草产业科技成果有效供给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部分领域技术瓶颈难以突破,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机械装备相对落后,林草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林业产业信息化程度不高,政策支撑体系不健全,基层技术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着林草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服务体系滞后。林草产业财政投入较低,金融机构拓宽支持的金融产品少,质量监测认证及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备,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落后,对农户的指导和培训服务不足。林权收储担保服务制度还不健全。林草碳汇计量监测、碳汇交易仍需进一步完善。林业物流智慧化、标准化和网络化滞后,是阻碍林草产业发展短板。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为基本遵循,以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为根本目标,以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为主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生态安全,科学合理利用林草资源,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全省林草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力谱写生态空间治理新篇章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关系,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与循环经济理念,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倡导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优化布局,协调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条件,结合国家重要发展战略布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林草产业向优势区集聚,从分散布局向聚集发展转变。科学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重点突破,创新发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准确把握我省林草产业特点,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新增长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推动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市场导向,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密切生产、加工和销售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扶持、政策支持、完善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等作用,营造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

──富民惠民,共享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繁荣林草区域经济,充分发挥林草产业在稳定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提升林草产业综合效益,扩大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普惠性,让更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优质产品供给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显著改善,林草支撑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服务水平更加完善,有效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基本形成林草资源合理利用机制体制,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2000亿元。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自然教育体验基地、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一批林草生态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线路,生态旅游、康养休闲产业接待规模达 1.6 亿人次/年。

──到 2035 年,林草资源配置水平明显提高,林草产业规模稳定发展,优质林草产品供给更加充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资源利用监管更加有效,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持续增强,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达 3000 亿元。

“十四五”时期林草产业发展主要指标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2033.png

 

第四节 发展布局

依据全省生态功能区划、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林草产业发展现状等,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以优势产业带为联结、条块结合、优势互补互联的“四区、五带、八基地”林草产业发展布局。

“四区”:①陕北长城沿线沙草产业综合利用区:依托陕北长城沿线沙草资源,开发利用沙地灌木资源,强化资本集聚和科技集成,发展沙区林草产业综合利用集群。②黄土高原林业产业复合培育区:充分利用黄桥林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和水源涵养林,培育和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林下采集、森林康养、自然休闲体验等,做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改造提升,完善林产品加工链条,建设林业产业复合培育区。③关中平原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引领区:发挥关中土地、科技、资本、劳动力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林产精深加工业和苗木花卉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加大同科研院校合作,打造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引领区。④陕南秦巴山区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区:根据秦巴山区得天独后的天然林资源,积极发展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林、林下种植中药材、特种养殖、油茶、生物质能源林、生态旅游等产业,形成以特色经济林产业为龙头,加工业为支撑,生态旅游为纽带的高效林业产业创新发展区。

“五带”:①秦岭生态空间产业经济带:以秦岭低山丘陵区、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和秦岭国有林区为重点,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结合沿线自然公园群分布的特点,网联景区景点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康养、休闲民宿等,推进林草产业经济、自然教育经济、森林康养经济和美丽景观经济体系发展,构建秦岭生态空间产业经济带。②秦巴山区绿色产业经济带:以秦岭南坡和巴山区域为重点,沿汉江、丹江交通道路为轴线,汉中盆地、月河谷地主要城镇为中心,依托森林动植物、食用菌、中药材、蚕桑、茶叶等优势资源,以线串点,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打造面向陕西、辐射全国的森林绿色食品和中药材产业经济带。③关中高新技术林产工业经济带:以陇海铁路、西宝高速、西潼高速、西禹高速等为轴线,以沿线城市为结点,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管理优势,引导林业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和林产品经营者,依托省、市、县经济开发区和林产品集散地,大力发展林产工业、经济林果等高精深加工产业和现代林产品物流服务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打造西北地区最大高新技术林产工业经济带。④渭北旱塬经济林果产业带:以陇县、彬县、富平、黄龙、韩城为主轴,充分利用光、热条件优势,大力发展以核桃、花椒、柿子、冬枣为主的特色干杂果经济林产业。进一步提高黄龙核桃、韩城花椒、大荔冬枣以及富平柿子的规模和知名度,发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开展多用途、多层次、系列化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干杂果经济林果产业带。⑤黄河沿岸特色经济林产业带:以我省黄河西岸为主轴,改造和提升优质红枣栽植,开展山楂、树莓、金银花、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引种示范,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加工能力,打造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沿黄经济产业带。

“八基地”:①特色经济林基地:结合现有发展基础,重点建设核桃、花椒、枣、板栗、柿等特色经济林基地。②木本油料基地:以有效保障国家粮油安全为目的,重点发展核桃、花椒、油茶、油用牡丹、元宝枫、仁用杏等木本油料基地。③花卉苗木基地:重点发展花卉加工,培育花卉服务业,扶持一批苗木培育、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苗木区域产业基地。④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科学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药、林菜、林菌、林蜂、林禽、林畜等林下种植与养殖基地,适当发展森林人家等森林景观利用活动。⑤生态旅游基地:依托国家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古驿道等载体,推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林草生态旅游目的地。⑥草产业基地:以重点区域人工种草、退化草原修复工程为依托,逐步形成草品种集中生产区,积极发展牧草业、草坪业和草原旅游基地。⑦沙产业基地:以国家沙漠公园为依托,重点开展沙漠生态康养旅游。适度发展仁用杏、沙柳、柠条、花棒等,大力营造灌木工业原料林和灌木饲料林基地。⑧林产品加工基地:提升木材加工水平,改进林产品加工工艺,延长产业链,创建品牌,重点建设关中木制品加工聚集地、商洛核桃精深加工集散地、韩城花椒产业园。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经济林

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标准化栽培、良种化改造、集约化经营为手段,对核桃、花椒、枣、板栗、柿子特色经济林基地进行提质增效,建设一批标准化示范园,推动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打造黄龙核桃、韩城花椒、大荔冬枣等系列特色经济林品牌。重点对现有低质低效经济林,通过实施高接换优、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综合抚育等措施,提升经济林产量和品质。到 2025 年,新建特色经济林 50 万亩,改造特色经济林 400 万亩,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 100 个。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2440.png

科学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遏制耕地“非粮化”,按照适生优生、突出重点、分类经营的原则,科学适度扩种特色经济林。核桃主要在秦巴山区和渭北区域发展,以黄龙、宜君、洛南为中心,辐射带动包括商洛市所有县(区)在内的 46 个重点县(区);大枣(红枣、冬枣)主要在黄河、泾河沿岸发展,以清涧、延川、大荔为中心,辐射带动佳县、绥德、吴堡等 10 个重点县;花椒主要在渭北、宝鸡西部山区发展,以韩城、凤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合阳、宜川等 9 个重点县;板栗主要在秦巴山区发展,以镇安、西乡为中心,辐射带动柞水、蓝田、城固等 15 个重点县;柿子主要在渭北塬区发展,以富平县、彬州市、澄城县等为重点。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2708.png 

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一批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推进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实现接二连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各地创建以核桃、花椒、油茶为主的国家和省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现代林业产业园等示范园区。加强质量管理,支持龙头企业积极争创知名品牌,提高竞争实力。

第二节 木本粮油

有序推进木本油料基地建设。聚焦维护国家和我省粮油安全,科学有序扩大核桃、油茶、仁用杏等木本油料种植规模,加快元宝枫、文冠果、油用牡丹等产品研发。划定木本粮油重点基地、主产区和产业带,引导形成产业聚集和发展特色。鼓励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发展木本粮油,鼓励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建设木本粮油基地,允许对第一轮退耕还生态林地进行评估后,依法依规调整林种,种植具有良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功能的木本粮油树种。到 2025 年,全省新增或改造木本粮油经济林 500 万亩,总面积稳定在 1800 万亩以上,年初级产品产量达 80 万吨,木本食用油年产量达 8 万吨。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2821.png 

科学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开展调查和评估,摸清低产低效油茶林等木本油料底数,实施分类经营,大力推进低产林抚育、更新、改造,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对品种老化、产品滞销的园区,通过嫁接良种、更新换种、精准管理等技术措施,培育主导产品。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2922.png 

第三节 生态旅游

依托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推动生态旅游产业扩面提质。合理利用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及国有林区、国有林场、草原等风景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民宿、生态露营、山地运动等特色项目。推出一批精品生态旅游线路和特色生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林草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到2025 年,创建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 20 个,生态旅游年接待人数达 1.6 亿人次。

专栏 3 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1.黄河干流西岸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途经黄河湿地公园、西岳华山、洽川湿地、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壶口瀑布、枣园、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红石峡森林公园、红碱淖等,主要体验生态景观、红色经典、田园风光等。

2.丹江沿线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西安蓝田,南至商南金丝峡,途经蓝田王顺山、商州二龙山、山阳天竺山、漫川古镇、丹凤竹林关,主要体验丹江湿地、喀斯特地貌、高山峡谷、高山杜鹃、原始森林、革命老区等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

3.秦楚古道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长安区西康高速入口,南至安康西,途经沣峪森林公园、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柞水溶洞、凤凰古镇、木王国家森林公园、秦楚古道等,主要体验秦楚古道、休闲观光、生态康养等。

4.子午古道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环山线沣峪口,南至镇坪县,途经沙沟子午古道、嵩沟森林康养基地、平河梁高山草甸、旬阳坝森林康养基地、宁陕上坝河狩猎场、石泉中坝大峡谷、汉阴凤凰山、岚皋南宫山、镇坪化龙山,主要体验汉唐子午古道、高山草甸、原始森林、高山植物、幽谷深潭、古驿站等自然风光和历史生态文化。

5.皇冠-天华山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环山线涝峪口,南至西汉高速宁陕段,途经皇冠川金丝猴科普教育基地、朝阳沟梁顶万亩竹海、菜子坪高山植物康养基地、兰花湖高山草甸、天华山梯级瀑布,主要体验天然森林景观、高山湿地、花石岩溶洞、龙潭瀑布等自然景观。

6.秦岭四宝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环山线马召入口,南至佛坪县大河坝,途经黑河库区、黑河森林公园、老县城遗址、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凉风哑观景台、观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猫谷景区等,主要体验丰富的水域景观、秦岭山地景观,秦岭四宝等珍稀野生动植物,感受陕南风情。

7.褒斜古道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西宝高速眉县入口,南至汉中市区,途经太白山、青峰峡国家森林公园、三国文化长廊、斜谷关、上河生态产业园、中蜂产业生态示范园、秦岭高山植物园、秦西蔬菜产业园、褒斜古栈道遗址,主要体验古三国褒斜古栈道、高山植物、冰川遗迹和三国文化。

8.高山珍稀植物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宝鸡市潘家湾,南至洋县花滩湾,途经鳌山入口、古子梁油松古树群、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阳古镇、朱鹮饲养基地,主要体验秦岭植物垂直分布、高山植物群落、朱鹮饲养繁殖、古镇文化等。

9.高山湿地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北起宝鸡,南至宁强青木川,途经嘉陵江源头、天台山、通天河、七彩凤县、留凤关、紫柏山、褒斜-陈仓-连云栈道、葱滩高山草甸湿地、汉江湿地、武候祠、黎坪森林公园,主要体验秦巴高山植物、高山湿地、高山草甸等自然景观及古汉三国历史文化。

10.照金马栏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东起富平,西至旬邑,途经耀州药王山、香山森林公园、柳林朱鹮野化放飞基地、照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马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要体验爱国主义教育、养生文化、黄土高原天然次生林景观。

11.黄桥林区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南起铜川市印台区金锁关,东至宜川县壶口镇,西至劳山国家森林公园,途经玉华宫、黄帝陵、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直罗烈士陵园、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延安黄龙山褐马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瓦子街烈士陵园、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壶口瀑布,主要体验黄土高原珍贵的天然次生林景观和成效显著的退耕还林成果,黄龙县神道岭景色,畅游绿色森林,感受深厚的黄帝历史文化。

第四节 “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

按照调整后的《陕西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以及《陕西省林业局 国家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关于加快推进“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陕林财发〔2022〕13 号),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一县一策”原则,在营造和培育工业原料林、乡土树种、珍稀树种和大径级木材等多功能森林的同时,将森林碳汇能力提升贯穿于项目建设始终,实现“储林”“储碳”双储备。到 2025 年,在 57 个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县(市、区),建成国家储备林基地 168 万亩,其中人工林集约栽培 21.84 万亩、现有林改培 146.16 万亩。

探索多种建设模式。大力推广“县级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合作模式。新组建的投资主体,可冠以双储林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公司名称。发挥国有林场体制机制及技术优势,按照“县级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国有林场”合作模式,支持国有林场参与“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推广“县级人民政府+国有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国有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全方位建设“双储林场”,带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体验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打造特色示范基地。秦巴、黄桥、关山等重点林区围绕森林康养、生态旅游、森林体验等主题,试点打造一批以培育珍稀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为主的示范基地;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重点围绕能源企业减排刚性需要,试点打造一批以“储碳”为主要目标的示范基地;革命老区围绕红色教育,试点打造一批“以红带绿、以绿映红”的国家储备林生态文明示范基地;长城沿线、白于山区、关中北山围绕困难立地生态重建和“以绿治黄”理念,试点打造一批以储备生态为主的示范基地;黄河干流及其主要支流沿线围绕沿黄防护林绿色廊道建设,打造一批以生态体验为主的示范基地。通过新模式、新技术和新机制创新示范,形成类型多样、各有所长、多点开花的“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新格局。

截图_选择区域_20220706153429.png 

第五节 种苗花卉

整合现有资源,不断壮大提升苗木花卉产业质量。实施名优品牌战略,扶持一批苗木培育、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苗木花卉产业园区。依托国有苗圃和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造林绿化、园林花卉、盆景观赏、切花切叶、珍稀名木等具有区域特色的种苗花卉产业。发挥区域经济和种质资源优势,打造一批立足省内、面向周边的林木种苗花卉市场。加大利用秦巴山区、黄桥林区林木花卉种质资源优势,加大珍贵树木、古树名木、特色花卉的收集、驯化、繁育力度。加大种苗花卉市场监管,建立生产经营服务网络体系,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为种苗花卉产业提供服务。推动花卉品种选育和标准化栽培,强化产品创新研发,到 2025 年,花卉年产值 280 亿元。

专栏 5 重点种苗花卉示范园区建设

1 榆林沙生抗旱苗木花卉产业示范园区

2 杨凌周至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示范园区

3 安康园林绿化苗木产业示范园区

4 西安鲜切花产业示范园区

5 宝鸡名贵花卉产业示范园区、

6 汉中盆景花卉产业示范园区

第六节 林下经济

规范有序、科学合理利用各类适宜林地和退耕还林地等资源发展林下经济,加强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修复的融合。重点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食用菌、林下养殖及林下采集加工等,适度发展食用菌,引导加工企业向林下种植养殖集中区延伸。认定一批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支持各地按程序要求申报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逐步完善林下经济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品牌建设,提升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到 2025 年,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达 150 个以上,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到 230 亿元。

专栏 6 林下经济发展布局

1陕南地区:重点发展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林特等林下种养复合型经营及林产品采集加工。

2关中地区:重点发展林菜、林苗、林药种植,林蜂、林禽等林下养殖和精深加工。

3陕北地区:重点发展林药、林粮种植,林下养殖和牧草种植。

第七节 自然教育

高标准建设自然教育基地。依托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重要湿地、古驿道等载体,打造特点鲜明的自然教育基地和生态探秘线路,巩固完善现有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自然体验基地、生态探秘线路基础设施,建设自然教育标识、动植物属性解说和互动体验设施。到 2025 年,新建自然教育基地 50 个,自然体验与自然教育社会公众参与度达 40%,形成一批具有显著陕西地域特色的自然教育精品课程、线路和品牌。

高起点提升自然教育能力。对现有自然教育内容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内容体系建设进行宏观统筹规划,从全省层面推动自然教育内容质量提升。以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中心,注重课程的专业性、多样性、与体验基地建设的契合性,设置包含多类时长、形式和目标取向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整合不同基地、不同主题的自然教育内容,依托现有传播平台和社交媒体,提升自然教育能力。

高质量打造自然教育特色。准确把握市场定位,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文化传播场所和平台,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资源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加大特色自然教育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开发自然教育相关文创产品,增强自然教育相关内容交流,提升自然教育活动对自然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的反馈机制,打造陕西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

专栏 7 自然教育区块建设

1 秦岭北麓生态文明示范带自然教育区块

2 巴山生物多样性自然教育区块

3 沿黄红色自然教育区块

4 榆林沙地(草地)自然教育区块

第八节 森林康养

编制全省森林康养发展规划,做好宏观控制,确定性质规模和发展布局,统筹安排分区和建设项目,在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开发森林康养产品,合理组织森林康养活动,突出森林康养功能,构建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根据资源优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要突出特色,针对主要的客源市场设置康养项目和康养课程,确定基地的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加强森林康养组织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和宣传推广,促进森林康养与健康养生、康复养老、中医药等领域融合发展。依托全省生态空间优质丰富的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特色文化,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显著、设施齐备的森林康养基地,打造一批森林康养品牌。到 2025 年,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6 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30 处,辐射带动森林康养项目 100 个。

专栏 8 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1森林康养基地建设布局

依托资源优势,立足康养需求,建设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的森林康养产业集群,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森林康养产业格局。创建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评定一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积极推进森林康养特色小镇、森林康养人家建设。到 2025 年,建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10 处、省级森林康养基地 30 处,辐射带动森林康养项目 100 个。

2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重点打造黄陵国家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黄龙山国有林场管理局森林康养基地、陕西省楼观台森林康养基地、天竺山森林康养基地、宁陕县森林康养基地、平利县马盘山森林康养基地、黑河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宁东林业局旬阳坝森林康养基地、宁西林业局朝阳沟森林康养基地、通天河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 10 处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建设。

第九节 林草中药材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药用生物资源,加强陕西道地中药材资源保护,建设一批优质林源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和种植基地。推行林草中药材生态培育,选育优良品种,建设林草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基地,依据区域药材生产规模、种类及产地加工要求,兼顾区域经济和交通状况,在林草中药材主产区,分区域建设药材产地加工与流通基地。鼓励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设规模适度的药材初加工、仓储、物流(集散-市场)场区及其配套设施,配置相应的生产设备和机具,保证所产药材得到及时加工和收储,方便销售和运输。完善林源药材培育、采收、仓储、加工、销售等技术规范,强化科研创新,建立植物活性物高效提取分离平台,完善产品标准体系,规范检验检测,强化质量认证和监督管理。推进林草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中草药文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林草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林间、林下、草地产药,以药养林养草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专栏 9 林草中药材培育

1可生态种植药材

党参、当归、甘草、黄芪、黄芩、大黄、柴胡、远志、半夏、知母、地黄、苍术、苦参、秦艽、黄精、玉竹、山楂、玫瑰花、连翘、射干、款冬花、沙苑子、胡芦巴、九节菖蒲等。

2可野生抚育药材

甘草、黄芩、知母、苍术、麻黄、苦参、款冬花、连翘、苦杏仁、桃仁、酸枣仁、柏子仁、沙棘、白头翁、威灵仙、山豆根、香加皮、甘遂、京大戟、狼毒、毛叶小檗等。

3可仿野生栽培药材

甘草、黄芪、黄芩、黄精、玉竹、柴胡、远志、苍术、赤芍、知母、半夏、苦参、麻黄、银柴胡、款冬花、红芪、射干、白头翁、瓜子金、威灵仙、连翘、苦杏仁、桃仁、大枣、酸枣仁、玫瑰花、柏子仁、皂荚刺、花椒、九节菖蒲、百蕊草等。

第十节 草产业

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加强草原保护管理,推进草原生态修复,促进草原合理利用。大力发展草种业,培育建设选育、扩繁和推广一体化草种市场,提高草种自给率。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依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探索不同区域牧草高产栽培模式,扩大人工种草面积。稳步发展生态草牧业,鼓励种植紫花苜蓿、沙打旺、小冠花、红豆草、羊草、胡枝子、花棒、草木樨、黑麦草等优质乡土草种,建设一批优质人工牧草基地。扶持一批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实施品牌建设,引导草坪业健康发展,推广建植低耗水、搞病虫害、耐踩踏、耐旱、节土、节肥型草坪。充分挖掘和发挥草原自然资源及文化优势,积极发展草原文旅产业。

专栏 10 重点发展区域

1陕北地区: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府谷县、靖边县、定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

2关中地区:陇县、凤县

3陕南地区:留坝县、岚皋县

第十一节 沙产业

构建沙区治理与特色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在保护修复荒漠生态系统基础上,科学合理利用沙区光、热、水、土、气、生、风、景观等独特资源,适度有序发展有机种植业、沙漠森林景观旅游、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利用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沙区蔬菜、瓜果棚栽基地,枣、葡萄等经济林基地,沙柳、沙枣、沙棘、柽柳、柠条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基地,积极发展沙区食品、药材、饲草等产业。完善沙漠文化旅游设施,以国家沙漠公园为依托开展沙漠生态康养旅游。到 2025 年,基本建立比较完备的沙产业体系以及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保障体系。

专栏 11 沙区重点产业

1沙区节水型种植业

在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域积极发展经济林果、草药和花卉;在水分条件稍差或无灌溉条件的区域合理发展油料植物、草药等;在水分条件差的区域适度发展饲料和绿色食品原料种植业。

2沙产品加工业

重点推进沙区林草产品加工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沙区服务业

以观光休闲、自然体验、沙漠探险等为重点,大力加强沙区生态旅游产业化建设。做好线上线下融合,形成线上营销、线下成交(体验)模式。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产业管理职责,高度重视林草产业发展,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服务,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探索建立林草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制度,统筹推进对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及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多功能利用,支持发展林草循环经济。加强资源利用监督考核管理,分区分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形成资源利用与培育保护的良性互动机制。

第二节 完善投入机制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林草产业发展,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经济林造林项目以及林木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纳入生态建设支持范围。市县根据需要并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履行支出责任,按规定统筹项目资金。协调金融服务机构,开发符合林草产业特色的金融产品,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服务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设立林草产业投资基金,充分发挥林业主管部门的行业优势,稳妥推进基金项目储备、项目推介等工作。

第三节 优化资源管理

完善林草资源管理制度,促进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循环利用。科学实施森林分类经营,依法依规利用国有林和集体林发展林草产业。落实国家和省级关于支持乡村振兴的有关用地政策,在不破坏生态和严格履行程序的前提下,保障林草产业用地。对集中连片开展生态修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国土空间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 1%—3%的治理面积从事旅游、康养等产业开发。在林地上修筑直接为林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程设施,符合《森林法》有关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要求,丰富和完善林草资源资产报告内容。

第四节 推进示范建设

高水平建设一批林草产业示范基地,发挥科技引领、生产示范、辐射周边、组织创新的优势,构建科技推广和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共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推荐一批国家林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参与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鼓励各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和园区,支持申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完善林草产业特色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推动林草产品申报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森林认证产品,统一标准,提高产品市场认可度、品牌竞争力。办好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和各类林业展会。

第五节 培育新型主体

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示范家庭林场,引导林地、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向其集中,带动全省家庭林场发展。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技术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和返乡大学生参与生产经营销售,逐步培育为专业种养大户。提升壮大林业合作社,支持兴办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和社区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推动跨区域合作和同业联合发展,打造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联合社。支持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建立技术创新联合体,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和示范带动。

第六节 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种质资源挖掘和基础研究,强化良种选育、用材林培育、林业新材料、林业生物质能源、林草机械装备制造等方面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化前景良好的关键核心技术,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鼓励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推广大数据、云计算、5G 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数字经济与林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林草产业数字化发展。推进陕西生态空间云平台林业产业综合管理子平台建设,提升林草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林产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交易诚信体系、产品认证和质量追溯体系及标准体系,壮大林草电商队伍,拓展电商合作平台。

P020220706319721556864_32.png